中国大众文化网

千丈坵的由来

更新时间:2024-06-04点击:1899

千丈坵,是一坵田,周长300米,面积12亩,位于赣州市五云镇千丈村。千丈村由此得名。

传说,千丈村由李氏开基。也有的说,这开基人奶名玉崽。那时,这地方无名,整条坑呈南北走向,并无人家。当年,从他乡流落到此的玉崽,由南向北走穿了这条坑,发现坑中段是个特别之处,样子像大肚泥蛇,自西山脚到东山脚的宽度虽不足70丈,不但有高低不一的连片平坦地,小河对面的东山脚下还有一块方圆百丈的茅草坪。在玉崽看来,这块茅草坪就像一只四四方方的粮仓。玉崽就喜欢上了这个地方,于是,在依西山脚的一个湾上择地搭起了一只山棚,从此定居下来。这地方就是现在的埔下。玉崽定居埔下后,就在坑口的圩上置办回镰铲镢头,率先在这块茅草坪上一边开荒一边种植五谷杂粮。

这天,一位老先生路过,发现原来的茅草坪成了一坵田,田中间正有一个后生拱起屁股在开凿一座石包。老先生甚是好奇,就决定上前探个究竟。老先生近前一看,不由得惊叫起来:“后生后生,石渣割烂了你的脚底板呢!”那后生听见惊叫就回过头来,发现后面一大截的石渣、泥土已经被血染成了红色。只见老先生一边从背篓里取出来一个瓶子,一边上前将玉崽拉在一块片石上坐下,催促道:“快歇一把,我给你撒些刀枪药止止血。”此时的玉崽才觉出两只脚底板痛得钻心。

原来,老先生是坑外五眼桥圩上开药铺的,家住圩南五眼桥头,为了几味药材,每逢采药时节,有不少日子要花在四乡八镇的万水千山之中,只是随着年岁的老去,进山的日子愈来愈少了。这地方,老先生三年前来过一次。于是问玉崽:“这坵田挖了几年了吧?”玉崽回答老先生,时间没记,但田堘方圆百丈。老先生又问玉崽,你成家了没有?玉崽回答老先生,还没有能力养家,这开田的功夫,才十成其一呢。

经过闲聊,双方都知道了对方姓甚名谁、家道近况。这一老一少也不知坐下来聊了几个时辰,老先生见玉崽脚上的血止了,背上背篓,也不提往山里采药的事,转身就往回走,嘴里还不停地自言自语着“方圆百丈,十成其一”。

走出几步,老先生回头对执意要送他到路上的玉崽说:“这地方也没个名,就叫千丈坵吧。”

也不知玉崽听没听见老先生的话,走在后面的玉崽正在全心分辨老先生背篓里的几味草药。当把老先生送到路上时,便对老先生说:“先生采的这些药,晚辈都认得,以后我就偷空采了晒干送到您老的药铺来,也算晚辈对先生的报答。”

老先生正待说出一句“好好好价钱是要加倍的”,却被河对面西山脚下的那只山棚咽住了。无疑,这山棚就是玉崽的家。那只山棚让老先生伫脚思量了许久。鱼住塘,人住湾。看来,这年纪轻轻后生不但勤劳、知恩,还颇懂些风俗习性。想到此,这后生在老先生心中的份量就愈加重了起来。此时,老先生就陷入了一个想头:五眼桥,千丈坵,不是有点对偶么?是巧合还是天意?这个由头,玉崽的开田“十成其一”是因,老先生家有“待字深闺”的小女是果。

原来,老先生家里有个早已到了出阁年纪却还未对上人家的小女。小女名叫云妹,也许是缘份未到,媒人来了一茬茬,不要说云妹不点头,就连开明的老先生也没一个相得上的。今天这个玉崽却一下子上了老先生的心头。

在这十五里的回头路上,老先生把前一半路用来惦量玉崽,后一半路用来惦量这条坑。这条坑对老先生来说,好像只到此时才耳熟能详。坑的样子呈一个倒写的“卜”字,十八墩点缀其中。十八墩均由参天大树组成,主坑坑口到“千丈坵”十二个、“千丈坵”至主坑尾六个。十八墩不但是一道别致景致,还为后人辟出了十八个宜居的“湾”。凭老先生阅人阅事、阅山阅水的经历,他断定,有这样的天、地、人合一,后人即便不富贵,也能人丁兴旺、丰衣足食。

可老先生知道,云妹也是个心高人,这事可由不得他这做父亲的,毕竟玉崽家无资产,且是个孤苦怜丁的异乡人。

不几天,玉崽果真背了一大捆洗净晒干的各式草药送上门来,老先生就支使云妹去过秤付钱。每当如此,老先生就特意留饭。在等饭的空档,老先生见玉崽老是用眼角往书房里瞄,就对玉崽说:“你有兴趣的话就去书房看书歇脚吧”。一来二去,云妹与玉崽就熟络了起来。这天,当云妹向玉崽端上一盆洗脸水后,善于察言观色的老先生知道有戏,高兴得走进书房,提笔在一张纸上写下一个对子“千丈坵玉种丹坵子曰千孙曰千千秋配偶孙贤子孝 五眼桥布扎蓝桥天数五地数五五味相安地久天长”,然后将对子夹进了一本药书。

不久,云妹与玉崽两人谈婚论嫁的佳期临近,老先生自然想到了夹在书里的那个对子。当老先生取出对子正欲递给玉崽时,却发现对子里的“布扎”涂改成为“云生”:千丈坵玉种丹坵子曰千孙曰千千秋配偶孙贤子孝 五眼桥云生蓝桥天数五地数五五味相安地久天长。

(作者 华荣 13698072065 江西省赣县州市赣县区五云镇人民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