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04点击:1746
水口树。每个村庄或自然村,都有“水口”,每个“水口”必有一棵或一丛树龄几百年的树把守着。这些树,统称为水口树。“水口”,是把住村里人气和财气不流失的地方。现尚存500年以上的古树有千丈村西坑口、日红村郭屋、赣江村五云码头(原毕屋)的榕树,还有赣江村塘头和赣江村水口的樟树。史载的“西坑虬龙樟”早已不存。
石拱桥。在古时候,石拱桥是告诉外来路过的行人,只要看到了石拱桥,村舍就已经不远了。现存三百年以上、品相原始的石拱桥有五云桥和千丈、南田、左坑村等六座石拱桥。其中的五云桥位于五云村康王庙南侧,五孔,长40米、宽5米,由红砂石(当地称红米石)和桐油石灰膏两大原料构筑。上世纪三十年代年昌赣公路通车前,桥面作了改造,后来,南侧两个桥墩因车祸也经过多次维修。关于此桥,赣南作家阳春的《蒋经国赣南轶事》中有一段文字提及了“五云大石桥”:就这样,主仆(蒋经国和卫士曹菘)二人沿着赣昌公路,走走看看,看看走走。不觉便到了赣州城郊的五云桥墟场。五云桥墟上有一座五云大石桥,蒋经国对嵌在石桥上的一块残碑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夕阳余辉的照耀下,他掏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一边朗读一边抄录,并说“勿要小看它啦,此座石桥乃五代后梁时期的赣南人卢光稠当政时造的呢。了不起!一千多年了,风雨如故,这无论如何是件好事。我呢,我在赣南做了什么?惭愧!”那时候,赣南乡村里的老百姓还不认识他,因此他打着手电筒蹲在石桥上抄碑文时,谁也不知道他就是太子蒋经国。在五云桥墟住了一夜,第二天,主仆二人到了沙地墟。
庙。历史上,日红龙王庙、千丈西坑口庙和千丈庙、大岭康王庙、五云康王庙等,无论是建筑规模,还是建筑工艺,都堪称庙中上品。只是,几乎所有庙均毁于文化大革命并且大都遗址不存。现存有长村庙、五云康王庙、大岭康王庙、日红龙王庙、千丈西坑口庙、下丹庙、大岭康王庙、江东庙等,其中,除五云康王庙为重修庙外,其余庙均为原址重建。尚有古迹可寻的有五云康王庙古墙和大岭康王庙一顶古钟。
祠堂。曾经,在一个村庄里,每姓差不多都有一座规模不一的祠堂。蓬村村的丝毛坑温屋、五云村的曾屋、南田村的李屋、赣江村的方屋、夏潭村的肖屋等祠堂,规模宏大,做工精巧。如今,只有夏潭村的肖屋祠堂保存相对完好,蓬村村的丝毛坑温屋祠堂和赣江村的方屋祠堂尚存“一斑”,其余祠堂均已不存。
书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上丹村陈屋存有一套宋明道刻本《昭明文选》,现已不存。在二十一世纪一十年代拆除危旧空心房工作中,从南田村、千丈村发现一批古书。这批古书中露出了真面目的有《康熙字典》、《南康县志》和《医学心悟》。《康熙字典》是木板封面封底、牛皮绳装订,这种高规格包装的《康熙字典》,并且木板和牛皮绳均还非常完好,经考证,这应该是1716年至1889年间内廷赏赐用的珍贵版本。从《南康县志》中的字体、排版和印制情况来推断,可能是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刊本,如果是这种刊本,就已经列入了由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编的1992年版《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全国有200个地方志列入该书,其中江西有24地列入,24地中,赣州有9地列入,《南康县志》为其中之一。《医学心悟》两册六卷,封面标注为清末医家孙炳南(有多种医案、用方手抄本流传于世)藏品。该书系清朝早期(1735前后)竹纸木刻线装本,作者为清代名医、高僧程国彭(又名钟龄、天都道人)。程国彭,徽歙县人。出生于贫寒之家。自幼聪颖好学,曾中过秀才。少年时体弱多病,每次得病总是缠绵难愈,因此酷嗜医学。攻读医书,颇能融汇贯通,并为人治病,渐渐成为清初的名医。中年后为一场人命案牵累,被打入死牢。恰巧巡抚的母亲有疾,百治无效,程国彭为其治疗而获痊愈,巡抚遵母命让程国彭逃走,从此,隐姓埋名,到黄山普陀寺出家,法名普明子。出家后,一边研修净土宗佛教,一边继续从事医学研究,为人治病。其治学态度严谨,遇到医理上的精微之处,或有关疑难病的治疗方法问题,往往昼夜追思,每当有所领悟时,立即驰笔记录,如此达30 年之久,终于在雍正十年(1732 年)写成《医学心悟》一书。史载《医学心悟》全书六卷,首次刊刻于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次年由新安人江子耀捐助刻印出版。卷一为总论,除叙望、闻、问、切四诊外,在治法方面的发展令人瞩目。程氏在归纳总结前人五法、六法时,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提出著名的“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八法”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医生的实践,这是程氏对祖国医学的伟大贡献。卷二为伤寒部分,细致辨析了六经证治。卷三、卷四以内科病为主,包括五官科疾患共76种常见病、多发病。卷五为妇科,介绍了四十余种妇科疾患的诊治。卷六为《外科十法》,包括外科、皮肤科等45种病的辨证施治。
另外,四十年前,当时赣县文化馆负责文物普查的同志曾交待笔者要留意五云这几个事:日红小岭有一只元代钱模、上丹陈屋曾有一只唐代九龙杯、上丹星星有一座颇具考古价值的古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