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众文化网

丝路行︱西双版纳之旅彩云之南“从古筝旋律濡染话星橪”

更新时间:2024-02-08点击:1327

丝路行︱彩云之南“从古筝旋律濡染话星橪”


——访谈荣获中国最年轻古筝演奏家

美丽的西双版纳.云南星橪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始人贺星橪。

一带一路新闻网讯:(文摄:李庆峡)2024年1月8日中午,从昆明南站乘坐C277次列车再次来到了美丽的西双版纳,下车后已是下午15时36分,一路观景闻听,映入眼帘的是西双版纳站杨丽萍的大幅广告,随同旅客快步拖着旅行箱走出站口,沿着出租车指示牌走到等车位置,等待出租车熙熙攘攘的人群排着长队,看似等车无望就走出站外搭乘了一辆出租车。一路上用单反相机拍摄着热带雨林的风光街景。思绪考虑着如何受人委托访谈此次对象,荣获中国最年轻古筝演奏家美丽的西双版纳.云南星橪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始人贺星橪。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2024年初全州常住人口130.8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63.32万人,少数民族人口79.42万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最南端,以热带自然景观和少数民族风情而闻名于世,西双版纳人口老龄化程度非常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总面积19124.5平方千米,下辖一个县级市(景洪市)两个县(勐海县、勐腊县)共计三个县级行政区,另设有西双版纳旅游度假区、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景洪工业园区等功能区。

景洪市是西双版纳州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最强的县市。景洪市位于西双版纳州中部,是全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境内生态环境非常良好,森林覆盖率高达85.04%,动植物资源异常丰富,热带自然风光非常迷人,是我国面向东南亚的一座重要的边境港口及旅游城市,经济实力领跑滇南地区,发展潜力巨大。

勐海县常住人口为35.37万人,勐海县位于西双版纳州西部,是中国从陆路到泰国的最近通道,境内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尤其适宜水稻生长盛产优质米,被誉为“滇南粮仓”,是国家级粮食生产基地和糖料基地,三大产业发展较为完整,远超人口相近的勐腊县,近年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勐腊县常住人口为30.5万人,勐腊县位于云南省最南端,国境线长达740.8公里,是我国与东盟交流的陆路要道,其中农业在经济中的比重高达37.4%,是全州农业占比最高的县市,同时也是全州工业占比最低的县市,经济以农业及服务业为主,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这让其未来的经济发展速度是全州农业占比最高的县市,同时也是全州工业占比最低的县市,经济以农业及服务业为主,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这让其未来的经济发展速度和高速,与景洪市、勐海县相比逊色不少。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三个县市中,景洪市作为州府驻地,无论是人口还是经济均遥遥领先,也是滇南地区的区域经济中心。

出租车行驶到了景洪曼贺纳古寨,见到了云南星橪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始人贺星橪,品茶中贺星橪聊起了自己是如何学习古筝的经历。从西方音乐文化的传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一度备受影响。尤其在各大音乐专业院校中,以古筝艺术为代表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地位和影响力一直无法与西方音乐文化相抗衡。但

在民间,多年来古筝音乐一直广泛流传,其普及程度日益提高,可以说得到了全民的认同和喜爱。这一点无论从近年来各类媒体、各种性质的演出活动,还是从音乐教育行业的发展中都可得到证实。古筝音乐依旧能在当代社会蓬勃发展,深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古筝音乐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者,其本身就具有深厚的民众基础,因而即便在大众普遍追求时尚与前卫文化的当今社会,依然能够重新焕发生机;二是在多元文化环境的熏陶下,古筝艺术已经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形式与框架,其无论在演奏技法、乐曲结构还是在乐曲风格等方面都做出了大胆革新,如今的古筝音乐既具有浓郁的民族风韵,又符合当代大众追求新颖、多元文化的审美意愿。然而,当代古筝艺术的发展依然面临许多困境,要真正实现古筝音乐的繁荣发展,就必须大力推动古筝艺术的传承,让筝乐在更多场合、更多舞台上响起。

古筝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古筝艺术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放弃继承即放弃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博大精深、美不胜收,拥有丰富的、高水准的音乐作品、美学文献,以及影响至今的音乐理论与美学思潮,还有古筝等传统器乐。

古筝的起源;古筝又名鸾筝、瑶筝、汉筝、秦筝,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它具有清亮与厚重兼得的音色、五个八度的广阔音域,加之绮丽丰富的演奏技法,使其具有相当多元化的音乐表现力,从古至今受到各个阶层人民的喜爱。在战国时期,古筝就盛行于陕西、甘肃一带,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公元前237年,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曾描述大汉传统筝歌乐舞的生动场面:“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因筝盛行于秦地,常常被称为“秦筝”。唐代杜佑在《通典·乐四》中说道:“筝,秦声也。”可见,筝这一古老乐器在华夏大地,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演奏着自己独特而厚重的音符。

据汉代《风俗通义》引用的古音乐文献《礼记·乐记》记载,筝最早为“五弦,筑身也,”可理解为筝最初的形制是五弦定弦。随着历史的变迁,筝也由最初的五弦发展至汉代的十二弦制。隋唐时期的筝在众多诗词中都有体现。北宋著名词人晏几道的《菩萨蛮》写道:“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可见,当时筝的弦制为十三弦。筝发展至明代后,为满足表演需要,筝的音域增加,琴弦增至十四弦、十五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多方研制,筝从十六弦发展至二十一弦。

随着乐器形制的变化,琴弦的增多,音域的增加,古筝的表演形式也在发生变化。我国的古典诗词最早是作为歌词出现的,像《诗经》是用来吟唱的,早期古筝作为伴奏乐器,是为吟唱诗歌做伴奏的,表演形式主要是弹唱筝歌。随着宫廷乐坊的出现,古筝又与其他乐器有了合奏乐的形式。进入明清后,古筝又从说唱音乐的伴奏中逐渐分离出自己的独奏流派,为现代古筝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准备。

古筝的认知:古筝有传统筝和现代筝之分。传统筝制弦材料多为丝弦,震动余音较长,音量却不大。现代筝普遍使用的是二十一弦筝,琴弦材质多为尼龙钢丝弦。

古筝外形美观。由于琴码支撑,中间稍微突起。古筝头部用红木、紫檀木等较硬材料制成,用以固定琴弦。琴码也称“琴柱”,或称“雁柱”,用酸枝木制作。琴弦多为钢丝弦缠绕尼龙制成,低音音色浑圆饱满,高音音色清丽明亮。

古筝艺术之美:古筝被誉为“东方钢琴”,外形古典优雅,渗透着古人深刻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诉求。琴柱支撑起的琴弦,隆起于琴面,似天穹浑圆有空间;琴板平整,似大地坦荡。琴头琴尾处,多结合中国古典书画艺术装饰,有王羲之的书法《兰亭序》,张萱的仕女工笔画为图案等装饰,充分彰显了古代人文艺术审美。

古筝演奏是一门综合艺术,由于传统曲目多为右手司弹、左手司按的分配,演奏者左右手在琴码左右两侧舒展开来,未弹奏就已展现人体手臂舒展之美。演奏者弹奏时发力需抬起手臂配合呼吸,左右手随音乐交替抬起,也形成了视觉美感。筝乐演奏时演奏者多位于琴码右侧。演奏者应坐于靠近琴头岳山的位置,身体离琴有一定的距离,便于演奏时的发力与技法转换。舒适的演奏坐姿有利于演奏技法的正确发力,也可使演奏音色更加得体,使音乐表现力更加丰富。弹奏者也应与所奏乐曲知行合一,自然表达音乐内涵,让观众从听觉与视觉中获得双重感染。


关于古筝声韵的描述,东汉刘熙在《释名》一书中解释为:“筝,施弦高急,筝筝然也。”由此可见,筝音色高亢、明亮。筝最初的形制是五弦定弦同筑一样,由五根琴弦制作,五根弦的定弦法,也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筝从最初作为诗歌的伴奏乐器,到宫廷乐坊的合奏乐器,再到独奏乐器,这种演奏形式的变化也是各阶层人民对筝这种乐器审美需求的变化。这种变化,促进了古筝形制的改革,定弦的数量在成倍增加,弦的材质也在发生变化,演奏法也随着琴体本身的发展进行着不断的改良,为演奏提供了更多可能的音色及音乐表现力。

在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审美范畴中,“和”是重要的文化内涵,声韵相和是中国传统音乐审美范畴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口的为美,卢的供伴,这就要求演奏者在演奏时,将自己在音乐审美中的精神体验以及利共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古筝的定弦是按先秦时期就存在的五生律定弦,强调纯四度、纯五度的和谐,五声音阶也体现了古人对音乐和谐美要求。在筝乐演奏中,演奏者右手多弹奏实音,左手按滑做韵,左右手皮合,以韵补声,以达到声韵俱佳的中国音乐审美需求。

在古代除了五声音阶外,亦有七律,如陕西筝乐、潮州筝乐、客家筝乐古七声音阶,演奏者在实际演奏中需要左手在“mi”“la”二音处按出“fa”“si”二音为变音,而又因不同流派、不同音乐风格,按滑的力度、滑音方向皆不同,构成了筝乐艺术特有的声韵美学。

伊曼努尔·康德认为,在审美愉悦中,人的知性与知觉进行着游戏,这戏充满了自由与和谐,人们可以自由地认定自己发现的美,认为它是美的,受其他人的干涉。每个人心中喜欢的作品都由自由的主观情感判定,就像古琴名曲《广陵散》一样,每一个欣赏者都会有不同的心理图示和美学意境于脑海。在艺术表现和艺术体验的过程中,主观的认知、体验和感受是千变万化的,演奏者演奏同一首作品,也会因时间体验不同,或是认知体验不同,而有不一样的表达。这种表达都是内心真实情感的瞬间流露,不可复制。从没有一模一样的演奏表达,即使是同一演奏家演奏同一首作品。这种细腻丰富又真实多变的情感,通过音乐演奏的技术变为时间的艺术,最终使演奏者与听众情感交流,完成艺术表达与接收的整个过程。

音乐的审美过程与音乐的创作过程相辅相成,也可以说先有了音乐的创作过程,而后产生了音乐的审美过程。例如,古筝乐演奏的过程也是古筝乐艺术的二度创作过程,音乐的真性真情随着演奏者的演奏与听众交流,听众便开始了对此音乐及演奏的审美过程。这时候演奏者就是音乐审美过程与创作过程的介,听众通过演奏者对乐曲的精神内涵有了深度感受,演奏者也通过自我的奏对乐曲有了不同的意蕴体会,从而促进艺术体验的升华。

中国传统音乐审美里提到的“韵”,不仅是文学诗歌里的节奏韵律,也不是以按滑音出现的以虚补实的物理音响效果,而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者审美体验,是演奏者与听众之间的情感交流。与此同时,中国传统音乐的律制产生皆与古人对宇宙星空璀璨星途的认识息息相关,古人认为在音乐在审美活动中,音乐与自然、人与自然都应该是和谐统一的,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崇高审美境界。《礼记.乐记》中有“乐者,天地之和也”的记载,也是说音乐与自然之气的和谐关系。由此,音乐便产生了由气生韵而带来的空灵、清丽、婉约、淡远等音乐审美的意象表达。

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在漫长岁月中留存、积累了不少珍贵的文物和文献史料,为我们对古代音乐文化的考察、分析提供了不少基本可信、有使用价值的历史文化信息,为我们考察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起源提供了史料。在没有古代音乐美学文字记载的时期,我们只能从当时音乐活动的内容、形式来推测古人对音乐的审美意识、审美准则。

战国末年,吕不韦及其门客编写的《吕氏春秋》,在对远古音乐艺术形式的追忆中,有一段文字详尽地描绘了中国始先民在实际社会生活中创造的音乐作品,描述了远古的葛天氏族,以三个人手执牛尾,踏着具有节奏性的步子,表演了一组歌颂天地万物的音乐舞蹈。

在人们的音乐认识观念里,尽管古人不可能从自身的生活中抽象出"社会"的概念,但在有关古代的各种记载与言论中,已明确表现出我国古人原始的宗教观念模糊折射出的音乐社会观。原始乐舞已经逐步产生了图腾音乐、典礼音乐、农事音乐、战争音乐、生息音乐,在这些原始乐舞中,由人发出喊叫、吟唱、击鼓、敲钟吹管,引起原始人心理情态的感应,以及内心情绪本能的呼唤。通过这种乐舞活动,原始民族可以在思维意识上超越自我,在文化心理形态上产生相同的认识。这一时期,从史料来看,只对古代乐舞的形式有所记载,对音乐美的构成、思想、内容和形式却没有文字体现。比如,原始时期有关表现劳动场面的乐舞,与现在的劳动号子一样,人们配合劳动节奏,踏着有规律的步伐,鼓舞着劳动者的精神,使人在劳动中忘记疲劳。这是现代人总结出来的经验,而原始的古人只知道在劳动时歌唱,却不知道为什么要歌唱、歌唱起着什么作用,这是原始社会历史条件下无法思考的。这说明在我国原始社会中,音乐活动仅仅是一种经验,未上升为理论。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最早是在《国语》《左传》中有明确的文字记载,虽然其理论并不系统,但从中可以发现很多音乐审美等内容。贺星橪主要阐述了古筝的起源、古筝流派的传承及当代古筝弹奏技术;介绍了古筝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联和古筝艺术审美的相关内容;重点对当代古筝艺术的发展与创新进行了描述。

说到这里贺星橪走到古筝座位上,手指拨动古筝弦声此起彼伏,不时还传来轻快的悠扬婉转悦耳古筝弹奏声,拨动琴弦往事如烟如风,弹起曲目《小小竹排》。“古琴可定我意,古筝能醉我心,古琴看破红尘,古筝看谈红尘”。

贺星橪从六岁开始学习古筝,到今年已经快二十年了,星橪的母亲董静说:“我的儿子星橪六岁学琴,当时一个人带着孩子,经济上很困难,星橪非常喜欢古筝,要求买把古筝在家练习,我也提了向应的要求,买琴可以,要做到每天必须练习45分钟以上,哪怕就只是爱好也要坚持一辈子,为此还签了个协议。也没有想到会走到现在,真的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星橪他最记得那个年代从小学一直到初中的时候,每天坚持练古筝一般都是45分钟到一个小时。一直延续到初中,先到云南昆明陆军军乐团学习三年,后到北京那个军乐团学校里面就学的时候,练习古筝的时间就越来越长,每天需要练最少四个小时左右。让他最难以忘怀的是北京的冬天,真的冷极了。那时候就是每天练古筝的时候呢,手都张不开,然后每次都是需要一个小时左右去把那个手热开,然后再去练古筝,在北京的时候就比较辛苦。特别是秋冬天的时候,每天得坐那个地铁,来回往返得跑六十多公里,然后,每天练习古筝都是八个小时起步,无论酷暑严寒、阴天下雨一直持续到高中。

我的第一次创业,就是我高二才毕业,大概就十六七岁左右的样子,在一个暑假,我回到云南昆明老家这边找了一个很小的一个琴行,去做助教,一天的薪水大概有40块钱左右,从十六七岁就开始从事老师这个行业。那些小朋友很喜欢我,我刚满18岁的时候,在云南昆明开了自己的琴行,然后就开始了我教学之旅。因为我是一个男孩子,在这个我这个专业领域里面就比较特殊,因为大家都知道,一般弹古筝的都是女孩子较多,男孩子较少。所以,在我读大学期间经常接到外面演出的邀请,一直到现在,经常可以接到外面的演出邀请,因为很多时候大家都觉得弹古筝的都是女孩子。男孩子比较少,所以就比较稀有,基本上我接的演出还挺多的,从国内国外都可以接过很多很多场演出。

我来到西双版纳是朋友邀请去玩,后面参加了西双版纳一个音乐会,我就带着我的古筝就上去弹了几曲,第二天音乐会上认识的一个朋友,他邀请我带着我的古筝去他们的茶山上面拍了一些云海的照片,彩云之南的云海是那么般的让人陶醉忘返,忽然间那时候的贺星橪就觉得古筝和普洱茶很般配,所以我就毅然决然留在了西双版纳。一直到现在我很喜欢茶,一边喝茶一边弹琴的那个感觉,感觉古筝和我们的茶叶是一个很般配的一个造物主神品之茶。古筝音律声中缭绕着云南滇派茶文化的气息,贺星橪曾在一次国外演出中受访,说了这么一句话:“乐器是服务音乐的,不能被技巧绑架”,在追求各种高难度演奏技巧的同时,更应该去思考用音乐去传承文化,奏出个性、奏出文化的精髓。”

星橪他指尖飞舞拨动一曲《渔舟唱晚》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归来小舟,渔歌荡漾,夕阳西下,碧波万顷,渔民们经一天的辛勤劳作,满载而归,在渔舟上尽情欢唱的情景,夕阳映照万顷碧波,情喜悦的渔民悠然自得,片片白帆随波逐流,渔舟满载而归的情景,夜幕即将降临,最后一抹晚霞随着越来越浓的夜色,消失在了天边。

远处,依稀可以听见啾啾鸟鸣,潺潺溪流和嘶嘶虫鸣;湖波上,亮起点点光亮。《汉宫秋月》秋天有信秋月无边,人,只有闲情的时候,才是最真实的样子;月,只有凉秋的时候,才是最动人的样子。没有蝉鸣与人声的喧嚣,将心与自然相融合,感受物我两境的淡然。《远清秋》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天地万物,得失在所难免,与其强留,不如放开,当秋月照在茅亭之上,万物归于宁静之时,韶华在心,何言寂寥。

贺星橪多次参加与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其他音乐学府排练与演出。《秋夜思》表现了秋天引发的愁绪以及秋夜深沉时各种复杂的心态:时而恬静如水。贺星橪: 中国青年音乐演奏家,专业级古筝教师,美国南加州大学中国民乐文化交流代表,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中国学文化大使;天津音乐学院民乐团首席古筝演奏者;云南大学民乐(古筝)教学顾问中国古筝文化传播者,中国知名青年古筝演奏家,就读天津音乐学院。幼时表露音乐天赋,开始系统化的进行古筝演奏学习及乐理知识学习。曾先后得到过 袁莎、王中山等多位国内古筝大师指导,获得好评。被业界誉为“中国年轻一代中最有天赋的古筝演奏家”。代表乐团及学校多次出国,赴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交流演出,众多国外的乐迷为之倾倒。贺星橪专业基础极其扎实,也善于在中国古典音乐中融入西方音乐精华,形成一套完整的、区别于传统的演奏体系。同时,在钢琴、架子鼓、马林巴、小号、长号、黑管、萨克斯、吉他等其他乐器方面,亦有一定造诣。荣获中国最年轻古筝演奏家称号。


贺星橪的演奏技法灵动、脱俗,极富个人魅力。无论是独自抚琴的轻盈, 还是万人剧场中的聚焦,都将乐章与各种高难度的演奏技法完美融合呈现,画面感极佳、引人入胜。而对于音符、音色的把控,更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细腻,“贺式奏法”初具雏形,也是业内众多青年古筝演奏者学习、模仿的范本。

贺星橪愿和全世界所有热爱音乐喜欢音乐的知音不论在哪儿;不论国籍,不论性别,不论男女老少,只要热爱音乐,我们可以一同创造出一个美丽的音乐世界,安抚心灵,和睦共处世界和平。(本文由新疆记者公益联盟推送)


作家:丝路清雨。原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北京新华发电公司历任“新华发电”期刊副编辑,新疆自治区专家人才库专家级大型水库档案验收、竣工验收评审等工作,高级政工师。世界华人慈善家协会全球妇女联合会副秘书长、乡村振兴消费帮扶、中国食品品牌健康中国行新疆办事处副主任。在人民日报、中国网、搜狐红旗网评、今日头条、新浪网一线视角、百度一线行走、新华网等报多家新闻媒体以及中核集团内部期刊发表专题文章作品。新疆记者公益联盟《丝路行》报告文学部副主任,撰写的诗歌、散文、纪实性报道等作品发表在多家新闻媒体上,2024年任云南滇派艺术研究院秘书长。讴歌彩云之南、大美新疆建设发展,跟踪报道中国旗袍,云南滇派文化艺术传播、饮食文化、大健康中医药传承报道、中国民俗、乡村振兴战略策划、美丽乡村建设和品牌茶系列运营、兵团戍边屯垦,北京榜样盛典,高峰论坛纪实等新闻报道,库尔勒国际军事比赛军事报道,世界慈善家协会举办的慈善捐赠,书画家画评纪实报道。